
12月1日晚上,蘇州大學、安徽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軍先生應邀來文學院舜耕書院作了題為《從慧琳音看漢語史“陰陽分調”和“濁音清化”的先后次序》的報告。報告由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宋洪民教授主持,文學院院長范麗敏及相關專業師生近百人參與此次活動。
楊軍教授指出,漢語史上曾經發生過“陰陽分調”和“濁音清化”兩項重要音變,陰陽分調是以聲母清濁為條件,原來的一個調分化為陰陽兩調,清聲母歸陰調,濁聲母歸陽調。對于兩項音變的發生先后,學術界有兩種完全對立的看法。因為陰陽分調最早是從上聲開始的,所以,楊軍教授以慧琳的濁上變濁去為研究對象,同時考察慧琳全濁聲母與同部位全清、次清聲母是否保持對立,從而得出邏輯推理與語言事實高度吻合的結論:陰陽分調必定發生在濁音清化之前。在這項研究中,楊軍教授給我們提出了一種驗證同部位聲母是否對立的新的有效方法。
楊軍教授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引經據典、鞭辟入里地為大家講解了漢語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陰陽分調”和“濁音清化”兩項重要音變,激發了在座師生的濃厚興趣。師生們都被楊軍教授的講座所吸引,現場氣氛熱烈。
最后,宋洪民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并再次對楊軍教授的蒞臨和指導表示感謝。楊軍教授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在場師生受益良多,師生們紛紛表示,在此后的古代漢語學習與研究中一定重視自身視野的開闊,進行立體的、綜合的研究。

楊軍,貴州遵義人,1955年生。蘇州大學/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語言學會會長,安徽省文史館館員,漢語音韻學領域著名學者。主要從事中古漢語語音及中古音韻文獻研究,對早期韻圖《韻鏡》《七音略》的校理及《經典釋文》、慧琳《一切經音義》為代表的中古重要音義文獻研究影響較大。主要學術成果有《韻鏡校箋》《七音略校注》及個人論文集等,在《中國語文》《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漢語史學報》《漢語史研究集刊》《文獻語言學》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王力語言學獎二等獎、教育部優秀成果三等獎及省社科成果三等獎。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韻鏡》再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典釋文》文獻與語言研究”。
撰稿:宋洪民 編輯:張雅靜 編審: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