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邀請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潘亞峰教授來我院以《基于近紅外超掃描的群腦協同:機制、模型和調控》為題作學術講座。講座由陳功香院長主持,學院部分師生線下線上共同參加了會議。
潘亞峰教授從運用近紅外腦成像技術開展社會互動談起,介紹了群腦協同的概念、進行群腦協同研究的必要和群腦協同研究的發展歷史。潘亞峰教授通過介紹其團隊所開展的3個具體的群腦研究方向,分享了團隊開展研究工作的經驗,強調“科學研究需要堅持和長期過程的積累”,科學研究中“做深入”“做細致”的重要性。其中,潘亞峰教授著重分享了論文發表經驗,從文獻閱讀、研究開展、研究寫作和論文投稿等方面,向師生們傳達了科研工作者需要積極尋求不同方式以突破個人瓶頸的訊息。通過探討與交流,參會師生對科研論文的閱讀、如何進行科研工作和科研論文的發表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潘亞峰教授,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情緒實驗室附屬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副秘書長,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社會認知科學分會理事。主要從事教育神經科學、社會學習、社會互動等方面的研究,在Lancet Psychiatry、Advanced Science、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擔任Springer Nature旗下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等多個國際期刊副主編/編委/客座編委,國際工業認知工效學與工程心理學會議科學顧問;多屆國際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學會會議摘要評審專家;新加坡國家基金項目評審專家;2022年榮獲EMHFC Best Pitch Award。近期工作包括,提出社會學習中的人際神經科學框架并驗證(Perspect Psychol Sci, 2022; Adv Sci, 2023);構建異常社會互動過程的人際計算精神病學模型(Lancet Psychiat, 2023; Psychoradiology, 2023);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群腦協同機制及其功能含義 (Cereb Cortex, 2023; J Educ Psychol, 2022)等。
撰稿:顧子貝 編輯:趙華磊 編審:賈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