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心明應邀來我院舜耕書院作學術報告,題目為《作為研究方法的石刻文獻學》。報告由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方向負責人張秉國教授主持,文學院負責人、相關專業的教師及研究生、本科生近百人聽取了報告。
劉心明教授對石刻文獻學的學科歷史進行了梳理,認為石刻文獻學結胎于傳統金石學,與金石學中的“石學”關系尤為密切;雖然金石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石刻文獻學”作為一個正式的學科,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建立,并且經歷了“石刻學”“石學”“碑刻學”“碑刻文獻學”等多種名稱的表述。劉心明教授認為,在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體系中,作為分支學科,稱其為“石刻文獻學”比較合適。劉心明教授從兩個層面對石刻文獻學的方法論價值進行了闡釋。第一,從文獻層面講,石刻文獻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內容豐富,與簡帛文獻、紙本文獻同為古代文獻的三大主干,三者之間可以互相補正。劉教授列舉了東漢《裴岑紀功碑》、唐代《等慈寺碑》《孔穎達碑》等實例,生動地展示了石刻文獻對紙本文獻的史料增補及訛誤校訂作用。第二,從學科層面講,石刻文獻學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亦有互補互參之效。受石刻文獻學影響最大的學科當屬古籍版本學,其板框測量、行款描述及裝幀術語、辨偽方法等內容,皆借鑒自前者。不過,石刻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仍有待進一步深化,主要涉及到相關概念的重新界定與學科體系的繼續完善。講座過程中,劉教授豐富的學識及幽默的語言不斷引發師生們的陣陣掌聲。
在互動環節,劉心明教授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交流,就出土資料所見孤證如何辨偽、畫像資料是否應列入石刻文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后,張秉國教授作總結,指出石刻文獻學是對傳統金石學的繼承與發展,劉心明教授在石刻文獻學的諸多探索具有開創意義;對劉心明教授的深厚學識以及謙遜學風表示欽敬,希望未來可以為我院師生帶來更多精彩講座。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撰稿:敖游 編輯:趙華磊 編審:賈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