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香港大學李曉巖教授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孫飛云教授應邀到水利與環境學院作學術交流報告,報告主題分別為“高效電催化氧化技術用于污水深度處理研究”和“基于膜界面調控的MBfR工藝系統及其脫氮機制”,同行人員還有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林琳教授、常州大學李譜博士,學院相關教師、博士后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學院副院長王仲鵬主持。
李曉巖教授圍繞高效電催化氧化技術在污水深度處理研究中的應用這一主題,從電極材料的制備入手,詳細講述了科研工作者如何一步步深入探索,優化電極材料,改進電極結構,拓寬電極應用場景。電催化氧化是一種富有廣闊前景的去除廢水中生物難降解污染物的技術,研究采用一步壓制燒結法制備了一種新型的自支撐無鈦三維SnO2-Sb陽極,該電極穩定性高(循環次數>200次),處理實際廢水效果良好。為了提高處理效率,進一步開發了一種穿透式的SnO2-Sb陽極膜(RAM)。廢水通過RAM處理,可以顯著改善傳質效率和電活性表面積。此外,還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填充式電極(PBE)作為連續流電催化過濾柱,大大提高了對新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研究結果為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提供了一種有效可靠的電化學技術。這一報告為我們展示了科學研究的嚴謹過程,同時揭示了科技創新在環保領域的巨大潛力。
孫飛云教授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基于膜界面調控的MBfR工藝系統及其脫氮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談到,在污水處理廠中,一直面臨著反硝化碳源不足和厭氧處理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好氧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工藝(AEM-D)以甲烷為碳源完成反硝化,采用膜曝氣的膜生物膜反應器(MBfR)進行傳統的生物廢水處理,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生物營養物去除技術。膜作為MBfR的核心單元,同時作為氣體的傳遞介質和微生物的附著載體。他還介紹了膜表面處理方法,這些方法有助于實現MBfR系統中微生物的快速啟動附著,高效和穩定的AME-D過程反硝化,還討論了功能微生物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本次參會師生40余人,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深度了解水處理領域最新科研動態的機會,也為師生們打開了一扇觀察學術前沿、擴展學術視野的窗口。
李曉巖,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席教授,國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聚集體的形成過程、作用機制及調控原理;膜-水界面調控及膜法凈水效率提升技術與應用;市政污泥減量與資源轉化工藝開發。孫飛云,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深圳市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研究,包括生物法水處理過程、膜法水處理技術與膜材料、海綿城市及LID利用等。
撰稿:趙艷俠 編輯:趙華磊 編審:賈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