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我校人文社科工作再上新臺階,“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學術活動”于日前正式啟動。11月27日,首場學術研討會在行政樓1201會議室舉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賴德勝教授蒞臨指導,濟南大學副校長李光紅,商學院、政法學院等相關學院教師與碩士研究生參加研討會。研討會由社科處處長張守鳳主持。
研討會上,賴德勝教授針對勞動力市場變革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做了透辟的論述。他指出,當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內改革任務艱巨繁重,加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趨于嚴峻。賴德勝教授認為,高校畢業生是創新驅動、科技自立自強最重要的力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底氣所在;受高等教育擴張、高校畢業生性別結構失衡、STEM學科人數占比低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人才需求與供給無法實現良好匹配;針對上述問題,要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提倡終身學習,推進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高校專業設置,擴需求、穩存量、擴增量、促匹配,加強幫扶,深化改革,完善就業統計指標,以有效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副校長李光紅教授指出,從“六穩”到“六保”的宏觀政策,穩就業和保就業均處在首位。高校畢業生作為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就業群體,也是最重要的就業群體;新技術革命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與生產組織的重塑,催生出了大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拓寬了就業渠道,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具體舉措,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研討會上,商學院副教授孫麗麗,政法學院副教授任曉敏、張銀分別就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優化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性別結構、正確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等問題,分享了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部分教師、同學踴躍發言,與賴德勝教授就相關就業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撰稿:任慧穎 編輯:張偉 編審:賈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