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根據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山東省教育廳和濟南大學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有關工作要求,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高度重視,認真部署,豐富課程資源,強化課程研發,認真做好《職業生涯指導與創業基礎》線上教學的組織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提高生涯認知,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助推學生成長成才。
高度重視 精心準備 積極應變呈現線上教學方案
面對突發疫情對教學工作帶來的沖擊,按照學校《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黨委學生工作部成立了教學領導小組,推進“中心+工作室+生涯師資”混合教研模式,建立教學研討群,廣泛調研,反復研討,基于生涯教學特點和網絡學習特征,在前期標準化課程開發的基礎上,按照各學院各專業特征修改教學計劃,改進線上呈現方式,熟悉線上工具,豐富線上教學資源,開展線上培訓、循環聽課和教學督導工作,激發教師教學應變能力,保障在線教學質量。
精心研發 挖掘價值 將疫情變教材講好育人故事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疫情為我們提供了思考“不確定時代”和“易變性環境”的基本場,一場疫情既是一次考驗,更是一堂真實生動的大課。生涯教師積極將疫情變成教育素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命中什么最值得珍視,生活中什么人最值得尊敬,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個人擔當答好疫情大考中的青春答卷。外國語學院陳曉老師將鐘南山院士案例帶入“興趣”主題課堂:鐘南山因家庭的耳濡目染,漸漸對醫學有了興趣……鐘南山回憶中學老師教誨:“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為國家奮斗的理想中。水利與環境學院環工19W2生涯課程班于子雯等850余名濟大學生主動加入社區疫情防控志愿小組,為社區進出人員測量體溫,提示掃健康碼出行。戰疫之中無小我,青年學子在疫情“大考”中彰顯了責任與擔當。
拓展平臺 豐富資源 凝聚校內校外育人合力
生涯課堂搬上云端不是簡單地將線下資源搬到線上,而是基于線上平臺、學習工具、學習空間和學生特點進行的創造性線上轉化。課程以“濟南大學職業教育平臺”為主體,結合QQ、微信群、釘釘、騰訊課堂等公共平臺開展線上教學,這種組合教學模式既可以發揮視頻教學、生涯測評、布置作業和考試等平臺功能,又可以發揮騰訊課堂和QQ群教學等工具即時便捷和互動性強的優勢,積極開展教學互動答疑。同時,課程團隊多渠道豐富教學資源,引入教育部提供的22家在線課程平臺生涯教育資源,引入黃天中教授《不確定的時代,做好確定的個人生涯準備》等公開課,為保障線上授課工作的順利開展做了充分準備,力求幫助學生克服線上學習的困難,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個人生涯。
發揮優勢 教學互補 解決學生發展個性化困惑
課程主要是采用大課堂形式,幫助學生解決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生涯問題。為了解決“體驗性缺乏、效果表層化、傳輸知識化”等問題,學校積極延伸課程教學鏈條,開展個體生涯咨詢,利用自研平臺“濟南大學生涯在線預約平臺”開展線上生涯咨詢,15位生涯咨詢師分20個咨詢時段,為學生提供學業規劃、適應輔導、自我探索等6項咨詢服務,完成生涯個案56例;將“生涯面對面”活動轉化為“生涯鍵對鍵”生涯答疑輔導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個性化的生涯困惑。
《職業生涯指導與創業基礎》自2013年開課以來,遵循從“標準化課程”到“課程群”到“思政生涯”的課程發展規劃,通過課上教學+課下延伸演練+校外實踐訓練三個環節,推動生涯規劃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和專業認知緊密結合,致力于打造成大學生綜合成長平臺。該課程入選“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出版《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教材2部,孵化《高效生涯管理》核心通選課1門,《大學幸福課:生涯規劃與人生設計》和《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通選課2門,濟南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重點立項1項。
撰稿:張晶 編輯:張偉 編審:叢曉峰